官春云

作者:echao   时间:2008年06月11日   来源:校友总会   编辑:ndxyb   点击:次  

 

 男,1938年出生,祖籍内蒙古镶黄旗。湖南农学院1955级农学专业校友。

  主要经历:

  1959.8-1985.12   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助教,讲师,副教授

  1985.12至今      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

  1990.12至今     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 

  1983.8-1991.03   湖南农学院农学系主任

    1995.1-2000.12   湖南农业大学校长

  2001.11-至今    中国工程院院士 

  1993.8-1994.02   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植物科学系高级访问学者

  1996.04至今      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

  2000.11至今      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

 

  主要兼职:

  1997.06至今   全国农科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作物学科组副组长

  1994.04至今   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

  2000.12至今   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

  1996.12至今   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

  1989.04至今   湖南省作物学会理事长

  1989.08至今   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

  1989.04至今   农业部专家顾问组成员,后为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成员

  1996.03至今   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

  1992.04至今  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,学科评议组成员

 

  主要业绩:

  官春云从1959年起致力于作物栽培和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,在油菜栽培育种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,其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、经济效益。

  1、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建树

进一步探明了油菜生长发育基本规律,在理论上为指导油菜高产栽培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官春云通过对油菜器官建成和生理生态特性进行全面系统在研究,发现油菜的一些重要的生长发育规律:(1)油菜苗前期是主茎节数决定期,苗后后期是有效花芽数决定期,蕾薹期是有效胚珠数决定期,开花期是结合子数决定期,成熟期为粒重,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决定期。(2)增加单位面积上总角果数是提高油菜单产的关键,在较高产情况下每果粒数和粒重也很重要。(3)油菜不同于稻麦,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对提高经济产量有重要作用。这些规律已成为油菜栽培的重要理论指导。建立了油菜冬发栽培理论技术体系,使我国油菜主产区单产显著提高。在上述基础上,官春云于1964年最先提出“促进冬发是长江中游地区油菜高产的重要途径”的观点,进而建立了油菜冬发栽培理论技术体系,并提出了冬发油菜不同时期的形态生理指标和技术措施。其主要理论论点是:冬前是油菜器官分化和养分累积的重要时期,春后是器官建成的时期;油菜绝对干物质量虽然冬前少,春后多,但若冬前积累多,春后产量高;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有利于冬发。他长期深入农村办样板,1978年农业部在湖南举办长江中游四省油菜干部培训班,他应邀作冬发技术专题讲座,使这项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,极大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和产量的提高,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90公斤左右。1978~1995年仅湖南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增收20.7亿元。近年又用信息技术开发冬技术的信息平台,建立了国内首个油菜栽培管理专家系统。

  首次按光温生态特性油菜分为四种类型。不同品种对光温生态条件有不同反应,这种不同反应影响作物的引种,育种,品种布局和栽培措施。官春云通过研究,于1986年首次提高将油菜光温生态特性划分为四种类型,即冬油菜中有冬性-弱感光型,半冬性-弱感光型,春性-弱感光型;春油菜仅有春性-强感光型。甘蓝型油菜感温,感光的敏感时期分别为7~8叶期和10~12叶期。确定了上述四种类型的地理分布,分析了内源赤霉素含量。这些研究成果改变了发往认为春油菜,冬油菜感光性均强,以及冬性越强的品种感光性越强的错误认识,对生产起了重要指导作用。这种分类得到我国,加拿大,俄罗斯,美国等国油菜知名专家的赞许。

  2、在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特别是双低品种选育等方面成就卓著

  育成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7个。为了实现高产和优质的结合,官春云1979年开始探索双低(低芥酸,低硫苷)油菜等问题,1987年育成我国第一个国家审定的双低油菜品种湘油11号,这项成果曾被评为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,并被列为国“八五”重点推广品种,之后又相继育成了湘油13,湘油14,湘油15,湘农油571等6个双低品种。这些品种已在湖南,江西,广西,贵州,安徽,湖北等省大面积推广8564万亩,新增19.55亿元。在此基础上他总结提出了油菜双低高产育种新方法:(1)组合方式以我国高产抗病品种作母本,引进的双低品种作父本;(2)将杂种后代丰产性状选择放在首位;(3)将选种圃设置在隔离区内,解决了大量套袋影响选择的问题;(4)选育花瓣大花粉多的品种,解决了长江中游地区春季多雨油菜结实不良的问题。

  70年代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油菜杂优利用刚刚兴起的时代,各种利用途径都处于探索之中。官春云根据化学杀雄配组自由的特点,于1976年开始研究化学杀雄配制油菜杂种问题,于1979年筛选出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杀雄剂,之后这项研究列入国家“六五”攻关计划。经过多年研究共研制出4个高效无毒杀雄剂,建立了包括施药时期,浓度,用量,父母本行比等在内的油菜化杀制种技术体系,可诱导90%以上雄性不育株率,并对化学杀雄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。全国应用该技术已选配出8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,其中湘杂油1号创造了湖南油菜单产最高纪录。这一技术1987年在第七届国际油菜会议上确认为国际领先技术。

  3、在油菜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

  病虫害是影响油菜产量,品质的重要因素。在官春云的主持下1994年利用Bt毒白基因转化油菜,至1998年已获得我国第一个稳定的转基因油菜品系,并获863项目资助,2000年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目居国内领先水平。通过对油菜抗菌核病基因作图群体分析,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,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了QTL定位,同时也构建了cDNA文库,试图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。基因工程杂交油菜研究也已获得成功,正在进行遗传稳定性研究。育成1套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,已通过技术鉴定。

  4、在新疆野生油菜研究上有重要发现

  为了拓宽种质资源,1987年官春云与钱秀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新疆,云南油菜野生资源的考察和研究”,并率队实地考察,发现一个n=9的十字花科物种,此前我国没有该种的报道和记载。官春云等根据形态,生态,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认这个种是Sinapis arvensis L.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。它生长势强,抗病虫性好,芥酸含量低,具有雄性不育胞质,是一个新的种质资源。

上一篇:邓秀新

下一篇:官春云